車架分析 – Cube Sting 2010

Cube這個牌子國內車友應該很少人聽過,甚至我也是最近才發現這個品牌,這次會拿這台Sting出來討論,是因為看到有網友在mach 5分析中回應想看看這台的分析。剛好在Linkage程式裡面也有國外車友把這台車架的幾何放上來,而且這台車的結果很特別,所以拿出來跟大家討論討論。

不過,因為這品牌在國內有代理,所以只談談它特別的地方,其他部份則請自行參考數據資料,相信有看過其他台車架分析的朋友應該都能看出些門道吧?

從下面的作動簡圖可以看到這台車的後三角有一個轉點在chain-stay上,分類上應該是屬於Horst-link,但它在避震器裝置的上連桿的配置則跟一般的Horst-link不同。

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IC跟CC這兩個點,其中IC是瞬時的虛擬轉點,它代表輪軸那根連桿上每一個點,在某個瞬間的運動都是相對於IC的切線方向,這個聽不懂沒關係,在這篇不是重點。

CC則是後輪軸軌跡的圓心,如果後輪軸軌跡是一個正圓,那它的CC就是一個固定點。等等…這個聽起來很熟悉耶!沒錯,這就是固定轉點的概念。通常虛擬轉點的CC不會在一個固定位置,mach 5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它的CC甚至不在車架實體範圍內,畢竟那就是虛擬轉點想要達到的效果。

然而,這台Sting很特別的它用虛擬轉點的架構做出了固定轉點效果,可以看到它的CC幾乎是不動的。換句話說,如果不考慮連桿重量分佈跟槓桿比變化等因素,一台固定轉點的車其主轉點位於Sting的CC位置,那它在踩踏跟煞車的anti-squart、踏板回饋等特性就會跟這台Sting一樣。

進一步來說,CC可以用來瞭解某台虛擬轉點車架在特定行程段的表現,它就會是像一台轉點在該CC位置的固定轉點車。同樣的,不管固定轉點在該位置好處壞處,都一樣會呈現在這台虛擬轉點的車上。而虛擬轉點的好處在於可以設計CC的軌跡,在不同行程段有不同的表現,至於是好表現壞表現就得看車廠功力,以及虛擬轉點帶來的結構上的弱點與重量的代價。

至於下面的分析圖就自個兒瞧吧…. Anti-squart的圖分別是44-12、32-12、22-30的齒盤配置情況下的結果。

此車架分析僅供參考,目的為學術討論,不應作為買車依據或廣告效果,也請不要引用本文內容在其他地方作為評論依據,作者僅依照Linkage軟體結果,盡可能力求正確,但不保證符合車架的真實性能。

在〈車架分析 – Cube Sting 2010〉中有 6 則留言

  1. 我也很想看看Mongoose的FreeDriver系列跟GT I-Driver系列的分析與比較耶~~~

  2. 看起來是性能很棒的XC短行程120mm雙避震車, 可惜台灣能騎的林道越來越少, 希望站長多發表一些路線,
    不然的話, 只騎在柏油路上, 我想好車都會哭泣!

  3. 可否分析分析Commencal Meta 4.1 或5.5 车架的特点啊!!我看Diamondback的新款结构很类似,具体有什么区别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