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ti 575車架

Yeti雖然國內的名氣不大,但創立於1984的Yeti Cycles可說是登山車界很老的牌子。在轉點技術方面Specialized可說是Horst-link代名詞,講到Intense/Santa Cruz就想到VPP,而Yeti可說是固定轉點的代表車廠。

在近幾年吹起的一股虛擬轉點風潮中,Yeti的主流產品線,如ASR、575,仍沿用固定轉點的車架設計,它們的邏輯是針對熟悉的架構去改良與精進,而不是一昧的追隨流行。這次的主角是575,這個型號的由來是因為車架的後輪行程就是5.75吋(147mm),自從2004年推出第一代的575,這個款式就一直是Yeti的暢銷款,也在許多的雜誌與媒體獲得相當的好評。

零件配置

輪組:Hope Pro2 + DT5.1D
前叉:X-fusion Vengeance 160 HLR
前變:SunTour
後變:SRAM X.0
手變:SRAM X.0
大盤:Shimano XT
碟煞:Magura Louise 08

成車配起來是13.9kg,不過零件都沒挑輕量化的,不然改支140的前叉隨便就砍掉0.5kg,但代價是能玩的路線就少了許多,這就看你怎麼取捨。值得一提的是,這代的575最輕有看過網路上有人組出11.8kg的,也沒用到什麼貴得離譜的零件,大概就是XTR搭上輕量的輪組,再加上一些輕量的龍頭、座管而已。

車架設定

從規格上來看,575算是在AM中比較偏XC與林道用途,而離FR用途比較遠一些,這也反應在原廠的身高尺寸表上,它的建議尺寸都較一般車廠大一號,這點在選購車架上要注意一下,建議以個人習慣的上管長度來對照比較準。舉例來說,以我的身高(176cm)還是騎到S尺寸覺得比較剛好。

車架重量(S,Carbon後下叉)是2.8kg,跟前一台車BLT重量(2.75kg)幾乎相同,但行程多了半吋。可搭配前叉也是到160mm,目前我是裝X-fusion Vengeance HLR 160,不過覺得車頭有點高,這支前叉又沒可調行程,上坡應該會比較累一些,只是下坡要爽一點只好付出代價了。

575有兩種款式,兩者前三角都一樣是液壓成型的鋁合金管材,後上叉也都是Carbon材質,差別只在後下叉材質,一種是鋁合金,而我這台是Carbon。這也是我第一次騎到有Carbon材質的車架,在豚跳時還真的可以感覺到後輪變得有夠輕,減低簧下重量(unspung mass)對避震性能應該也有些許幫助吧!

後上叉有特殊的鰭狀補強,這個特殊的造型連接左右兩邊的後上叉,對增強後三角的側向剛性有相當的助益。後上叉材質在兩種版本都是Carbon,這是由於這樣的幾何結構其後三角在作動時會有些微形變,因此使用Carbon來吸收這個形變量,可以避免在後上叉再擺一個轉點,減低車架重量。

避震性能

大家或許會覺得固定轉點的車玩不出什麼花樣,主轉點擺哪裡大概就是怎樣,其實我自己之前也是這麼想的,然而575顛覆了我的想法。

在我們講避震性能的時候,有很大的部份是決定於在車架的作動比變化,這項參數可以完全改變車子騎起來的感覺,但卻不是只看轉點位置就能決定的,所以光拿一台車的照片就說這台車怎樣怎樣,我可以跟你說那嘴砲都打很大。

下圖是575在Linkage跑出來的作動比變化曲線,雖然是2005年的575款式,但新款的轉點位置沒什麼差別,我想是因為2008以後的款式因為沒有明確的後下叉轉點位置,所以也沒人幫忙畫吧?在這張圖上我放了我上一台車,Santa Cruz Blur LT,的作動比作為參考。 這張圖上比較有意義的是紅色(575)跟粉紅色(BLT)這兩條曲線。兩條曲線的絕對值高度差別代表了避震器平均槓桿比的差異,而同一條曲線內的變化量則代表了上升率與下降率趨勢。

 

這兩條曲線相同的部份在於兩者都是中間低而兩邊高,換言之在行程開始與結束兩端會相對難以壓縮,這樣的車如果沒坐在上面,光用手去壓起來都覺得很硬,但一進到Sag區域就會覺得避震器好像又變軟了。這樣的微笑曲線我的經驗是在小震動的隔絕效果很好,因為在Sag區域避震器的作動很容易,在處理林道的石塊與坑洞相當受用。

末端的高起則是為了避免避震器觸底,但BLT中間的區域很小,後段的上升率又增加得太快,如果再加上氣壓避震本身後段行程較難以壓縮的特性,會讓後段行程幾乎用不到;而575的上升率則沒有那麼極端,主要的防觸底則是交給氣壓避震器本身的特性來處理,也難怪這兩台比較起來會覺得行程不只額定值的半吋差異,575比起BLT是舒適多了。

騎乘表現

正如Linkage所預測的,575在中段行程很靈敏,在林道那樣高速小振動的避震效果很好,這也是575設定的最佳用途。輕量的車身在上坡時不會吃掉你太多的體力。如果不低頭的話感覺不出有bobing,但踩踏時觀察連桿的話就會發現避震仍有輕微的作動,而這也是為什麼它要搭配踩踏平台的後避震,上坡時我喜歡開最輕的踩踏平台,可以大幅抑制bobing,也不至於影響到後輪的巡跡效果。

不過575在爬亂石陡坡時我覺得比BLT更好爬一些,或許是VPP的鏈條拉力會想把虛擬轉點拉到鏈條路徑方向,不太容易預測輸出多大的扭力會打滑,因而喪失抓地力,575就比較沒有這樣的問題。至於煞車對車架避震的影響,在575上幾乎感覺不出來,這是它主轉點位置所帶來的好處,誰說固定轉點設計煞車性能就一定不好呢?

然而,有一好就有一壞,575中段高槓桿比的設定固然可以讓高速性能更好,但是如果要拿來飛跳台,反而會覺得有借不到力的情形,也難怪它不是叫575 FR或575 SS,575設定的用途就是林道越野,並不是拿來飛飛跳跳的車款,如果為了這樣的用途而575應該會很失望吧?

順道一提的是575上面配的Fox RP23並非最近流行的大氣室款式,這點我覺得有它的用意在。氣壓避震中段行程本身就比較缺乏支撐,而在正常大小的氣室款式這個趨勢還不會太明顯;若改成大氣室再加上車架中段本身的高槓桿比,會變成行程很快就用完,甚至造成觸底,所以我不建議再去改裝氣室或是DHX-Air,那反而把車架原本設計好的特性給摧毀掉。

結論

大概是知道自己的本事,也因為最喜歡的騎乘路線還是山裡面的林道,從上一台BLT退下來之後又選了用途相同的575。我不敢說這兩台車有相當大的差別,畢竟都是高檔品牌了,設計與工藝都有一定的水準。比較起來踩踏效率則是看場地與路面,如果是平坦一些的地形BLT還是較為吃香,若是崎嶇一些則是575比較好爬,而下坡的舒適度575則是贏了不少,煞車的干涉也比BLT小,外型方面是看各人,我則是比較喜歡575更多曲線的造型,只是烤漆車架真的是要比較費心保養了。

後記

雖然大部分的車友都知道了,但還是在這裡說明一下,Yeti的台灣代理馭輪公司跟我有一些合作關係,既然自己已經自認儘量中肯地去評論,也就不怕把這個資訊揭露給大家知道,不然我會覺得自己跟一些弄假帳號在做置入性行銷的沒什麼兩樣。至於內容可不可信讓你自己去判斷,或是找個時間去試騎一下Demo bike,看看我有沒有虎爛你囉~

車架照片

Yeti的頭標,高價車在這邊都不會馬虎

 

請認明頭管上的小雪人註冊商標

 

頭管可看出兩端厚,中間薄的加工

半身照,前叉的顏色還蠻搭的,前輪因為爆胎先借別人的裝一下 Laughing

 

就是這個銷魂的上管曲線

 

另一個角度的上管

 

這支就是所謂的Dogbone(狗骨頭),槓桿比的曲線就靠它在控制,這上面也藏了個Yeti

 

很費工的轉點處理,螺絲頭還雕個Yeti Cycles,有沒有這麼閒

 

粗壯的主轉點,575的走線比較特別,管線是走在BB上方,沒看說明書的大概都會拉錯

這就是ASR的由來,這張照片也可以看到特殊的鰭狀後上叉連結,碳纖材質的花紋跟一般常見的比較不一樣,至於有什麼好壞處這我就不懂了

 

中管後方有個Colorado州旗,Golden是Yeti公司所在的城市

 

最後是車架附的Salsa座管束,它的手感很紮實,個人覺得比Hope的還好用

 

在〈Yeti 575車架〉中有 8 則留言

  1. ah~~~ 所以那根狗骨頭的設計,
    才是決定作動特性的關鍵, 是這麼說的嗎?

    不過 575的煞車干涉比BLT小倒是另人意外,
    因為這一點不是一向都是虛擬轉點車子的宣傳強項之一麼?

    那 575 跟 BLT 的後輪作動軌跡,
    騎乘時有沒有很大的不同?
    聽人家說, 單搖臂的作動起來像在捅屁股,
    Horst Link 的輪子像是會前後移動,
    giant 的 maestro 則是直上直下…
    想了解一下各種不同的設計騎起來的感覺.

    前天試你的那台 tomac snyper 也不錯說…

  2. 我不建議只看狗骨頭,各部位的轉點擺置也很重要,是全部的組合才讓車架是這樣的表現,並非加上狗骨頭的都有這樣的特性喔!

    很多對車架型式的刻板印象都是車廠的marketing人員要你這樣想的,現在回過頭來看,其實我自己也中了不少毒過,這裡面唬爛很多啊~ 我的建議是多找些參考文獻來看,至於廠商的那些分析其實跟購物頻道的內容沒兩樣。

    煞車對避震的干涉其實蠻複雜的,有些是只看前後三角關係的分析,但我覺得那有盲點,因為煞車的同時,整體的重心也會前移,讓後避震有從sag狀態伸長的趨勢,要把這個加進去考慮的話,就連前後煞車力道比例也會有差。以575這個case,我指的是全拉後煞車的情況。

    至於作動軌跡…. 不用我講,你自己看,Horst-link比較接近垂直?我還秋意頭髮最濃密哩…

    Snyper主結構跟575很像,但兩台騎起來就是不一樣,重點就在作動比設計的差異,有機會兩台一起騎騎看會更明顯。

  3. 我試騎過這台
    看法也跟阿寬一樣
    感覺比較偏xc那邊
    不過彎道方面感覺也挺扎實的
    另外我最近牽了一台commencal的mini dh
    雖說是單轉點的設計
    但跟以前比起來騎乘感差挺多的
    單轉點的一些老問題都修正了很多
    所以不是只有虛擬轉點才是王道

  4. 要減輕重量, 輪組跟輪胎是可以降很多的.
    只是耐用性跟功性能及成本常難無法達到一個良好的平衡. 🙁

  5. 您好,
    不知道幾位前輩在試騎過575和snyper後,
    能否說明兩者感受的差異,
    小弟正在考慮這兩者擇一,
    沒看到這文章還一直以為單轉點都差不多

  6. 想请问换上有高低速阻尼的后减震器会不会对中端压缩过快有比较好的改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