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er之我見

29er,指的是輪胎外徑為29吋的登山車。雖然是一個冷門的標準,但自從某大廠從今年度引進之後,慢慢地也可以看到29er出現在市場上。雖然國內起步較晚,但其實這兩三年29er在國外已經有些起色。

當然廠商在29er的推廣,有很大部份是為了能賣出更多車的行銷考量。舉例來說,當你有一台XC車,它們跟你說你還要一台DH。當你有了DH車,它們又跟你說FR跟DH不一樣喔!當你買了FR車,它們又說AM車是介於兩者之間喔!當你買了AM車,它們又說DJ很好玩耶,不玩嗎?最近又出來個Over Mountain,WTF!!!

噹噹~抱怨時間結束,回到主題。

這次是想把網路上關於29er跟26er的討論整理一下,順便加些我主觀的看法與結論,也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避震效果

這點應該是29er最常被談論到的優勢,關於輪徑大對克服地形的好處,我們在小徑車戰役有談論到,但從26換到29的差異並不像從20吋到26吋那麼大。以一個29吋輪組遇到10公分高的路面高突來說,等比例縮小後,等效於26吋輪組遇到8.97公分的高突,這樣的差異我覺得並沒有那麼決定性。

另一個考量是29吋輪組因為額外的輪胎、輪框週長與幅條長度,在重量上比26吋輪組會重上一些,再加上重量分佈在更外側,整體輪組慣性會比26吋輪組大上許多。比較高的慣性對通過崎嶇地形有幫助,操控會比較不受地形牽引,可提高車身穩定度。但這也不是沒有代價,高慣性在起步與上坡路段都會變成負擔。

此外,29er的輪組因為較長的幅條也會對避震有些幫助,相對輪子的剛性也就比不上同張力的26er輪組。同時29er的內胎氣室較26er為大,當兩者打同樣氣壓並受到同樣的衝擊,29er的形變量會比26er來得大,同樣可以幫助吸震,但也因此相對容易蛇咬。

總結來說,大輪徑、高慣性、長幅條跟大氣室內胎,這些因素的總和讓29er的避震性能優於26er,只是這些好處,除了大輪徑以外,都相對需要付出代價。

齒比

在目前均是由26er主導的變速套件設計下,輪子放大的結果會讓齒比相對地變重。以傳統9速飛輪來說,常見最大的齒片是34T,在中盤使用同樣的檔位,對29er騎起來的感覺大約是用30.5T的齒片,也就是29er的最輕檔位會比26er重約一成,原本可以爬上去的陡坡就變成爬不上去了。

除非以10速飛輪的36T,並保留前大盤最小齒為22T,這樣可以把後齒片等效於26er裝32T,但這樣的配置並不是每組套件都有。若是Shimano就得9速大盤配10速飛輪,這樣變速會不會受到影響,那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重量

這明顯26er佔優勢,下課。

車架幾何

大家有沒有發現,為什麼29er很少看到行程超過120mm的,甚至主流都只有100mm行程,80mm行程也比比皆是,其實29吋的輪組對整個車架的幾何有決定性的影響。

從車架頭管部份來探討,下圖是Yeti Big Top 29er,我們要看的是頭碗中心上緣到地面的高度,這個位置決定了你的車手把最低能放到多低,而這個值會受到輪徑、前叉軸肩高與offset、頭管長度、頭管角度跟頭碗高度而影響。

在此我們先假設頭管長度、頭管角度與頭碗高度都一樣,假設頭管角度為70度,前叉也都是100mm行程。以圖中的Fox 32系列來說29er的軸肩高是500.8mm,而傳統26er則是470.9mm,兩者相差約30mm,再加上輪徑1.5吋的差異,最後兩者頭碗上緣高度相差66mm!

因此在車架設計時,29er會搭配較短的前叉,較大的頭管角度,較短的頭管,倒置的龍頭跟平把。但行程太短賣像不好,較大頭管角度會更拖重已經夠慢的龍頭操控,頭管再短也因為上下管相接強度考量而有極限,很難找到大角度倒置還能維持美觀的龍頭,所以在降低車頭高度29er實不能也,非不為也。

車頭高會有啥影響?一般人在踩踏出力時會有一個舒適的姿勢範圍,總不能像在騎淑女車一樣的休閒,又座墊到BB距離是由你的身材決定,而29er的車頭高度再低也有限,所以在小尺寸的29er車架上就會面臨要選淑女車角度,還是讓整個人浮在車身上的兩難,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廠商的29er只做到M size,因為矮個子找不到一個適當的騎乘姿勢。

而小尺寸的29er車架問題還不只於此,由於輪子較大,而等效上管長度要固定,讓頭管也不能太出去,導致小尺寸29er比較容易出現鞋子前端碰到前輪的問題,這個專有名詞叫Toe overlap。這個問題在小尺寸跑車上就容易遇到,但因為跑車不常遇到大角度轉彎,所以還可以忍受,對登山車來說就不大能忽視了。

操控

正如前面所說,29er的輪組會有較高的轉動慣量,再加上29er會有更長的軸距,車身會比26er穩定許多;然而,穩定的另一面即是反應較不靈敏,若是遇到髮夾灣這類需要大角度轉彎的情況,29er會反應不過來。

29er常獲得下坡較為穩定的評價,我認為很大部份是車頭拉高的效果,尤其在小尺寸車架上,身體重量分佈較集中在後半部,就大幅減低了下坡會翻車的感覺。如果以26er的車來說,前叉可以裝上160mm行程款,而車頭還只跟100mm行程的29er差不多高,你說這樣的26er下坡會不穩定嗎?

後勤維修

29er即使在國外也是推廣了很多年,到最近才慢慢得有比較多的廠商投入開發,相關的前叉、輪組、內外胎在國內一般的車行都沒有庫存,甚至也不知道要去哪裡叫。

進林道騎乘時更是一定要自己準備內胎,不用指望別人帶的內胎能派得上用場,幸好在公路上還能買700C公路車內胎來頂一下。讓你有動力練好英文上CRC網購,並養成自立自強的好習慣,這應該算得上是29er的一項好處吧?

總結來說…

我並不反對29er,正如我並不反對小徑車,而是每種車種都有它的長處與短處,是人把它誤用了,並不是哪種車就不好。

29er我認為那是給高個子的玩意,他們的身材在29er會得到比較好的比例,26er給他們騎會有車頭太低的困擾,正如矮個子在29er會遇到車頭太高一樣。

如果你的身高在175cm以上,又買不起昂貴的26吋避震車,那29er單避震會是你的好選擇;甚至你身高超過185cm,那我認為你絕對要試試29er。如果你身高不高,那你騎26吋車應該是利大於弊;除非你很想走在時代尖端那種良好的感覺,口袋又不缺錢,那恭喜你剛剛浪費了10分鐘來讀這篇文章。



補充說明
(2011/3/6)

下圖是車友大未來提供的照片,這兩台車前叉都是100mm長,尺寸都是S。觀察頭碗上蓋的位置,你就可以知道兩者車頭高度差距有多大,先不管兩者座墊高度,因為據車主表示這拍照時是隨意調整的,並非真正騎乘高度。

先探討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你能接受29er的車頭高,那你大可把26er的前叉加長一些,那29er避震的效果還會比較好嗎?在同樣是單避震的情況,那29er後輪會好一點,若同為雙避震車,那29er的行程還是會比26er短。

另一個問題是,如果車主的26er最佳騎乘角度是這樣,那要在29er複製同樣的座艙空間勢必得把座墊跟BB一同抬高,但BB抬高就是我說的人浮在車上的感覺,穩定性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應該沒有車廠會這樣做。

若BB到地面的位置是固定,則身高不夠高的人座椅必定得往下降,原來的騎乘角度也跑掉,就因為車頭高度降不下來。所以,對矮個子的車友來說,要維持同樣的前叉行程,除非你的座艙設定本來就習慣車頭比較高的,不然你的騎乘姿勢是調不到跟26er相同的,即使車廠尺寸是標S也是一樣。

另一個角度的車頭高比較

在〈29er之我見〉中有 13 則留言

  1. 哈哈哈~!!
    我也有一篇關於29er的文章。
    http://www.wretch.cc/blog/aceddar/34244201
    車友jobinobi 表示…..
    “2010年Red Bull刻意弄了一隊 29er拿下 cross alpes,遭到很多反彈。”
    有沒有優勢,我想還是因人而異。
    —–
    我個人認為,若是身材許可,
    29er的穩定性(or反應遲鈍),應該還蠻適合剛接觸OFF ROAD的初學者。

  2. 站長好
    小弟有疑問, 是關於內文中提到(((……同時29er的內胎氣室較26er為大,當兩者打同樣氣壓並受到同樣的衝擊,29er的形變量會比26er來得大,同樣可以幫助吸震,但也因此相對容易蛇咬。)))), 內胎的總容量及圓周變大, 而胎壓相同時, 接地面積應該是變大, 那在受到相同力量衝擊時.會分布在更大面積上, 所以是不是 29er應會受到較少的變形(也就是較不易蛇咬)?
    不知道是不是小弟想錯了?

  3. 關於幾何部份又補充了一些說明,新的這張照片可以說是啟發我發表這篇文章的開端。

    回to last sutdying:

    胎壓相同時,輪胎接地面積是一樣大,不管你是20、26還是29,因為你的體重等於兩輪的壓力乘接地面積之和。

    至於29會有比較大形變,就跟大氣室後避震會比較容易壓縮一樣,它受到壓縮時壓力上升比較慢,所以形變量比較大。

  4. 站長好
    ((胎壓相同時,輪胎接地面積是一樣大,不管你是20、26還是29,因為你的體重等於兩輪的壓力乘接地面積之和。))<<<收到, 感謝解惑.

    我本來想成壓力是均勻分布在體積內的上下左右每個點上; (所以同理, 26*1.95(氣室較小)跟26*2.5(氣室較大)的胎都灌45psi, 2.5吋的胎較易蛇咬.?)

    但小弟破胎經驗是跟上述相反的(也就是要愈小的胎,要打愈飽,才不易蛇咬), 是不是2.5胎雖然較易壓縮,但胎壁較高或其他因素, 反而較不易蛇咬?

  5. 回to last sutdying,
    你提的胎寬大小,這邊跟接觸面積有點關係,假設是撞到樓梯那樣的突起,同樣條件下,比較寬的胎(ex 2.35 vs 1.95)接觸面機會比較大,應該是對防蛇咬有點幫助。
    此外,較細的胎因為其用途考量,通常也會朝輕量化設計,所以厚度可能也比較薄一些,這點也可以考慮進去。

    29er的確對防蛇咬有點好處,這是在於大輪徑對同樣一個突起有比較大的機會滾過去,但它也相對有大氣室的壞處,至於哪個效應比較強,這個就很難說了…

  6. 提出一點異議….
    2.35比1.95較不容易蛇咬跟輪胎接觸面積的影響應該是沒什麼關係
    但跟輪圈接觸面的影響大有關係
    (可以參考Alex ESD25防蛇咬輪圈的設計)
    造成蛇咬的主要關鍵是輪圈直切面和樓梯等障礙的平面剛好交成一個點
    再由那個點去將內外胎剪破
    就算是3.0的胎在蛇咬時一樣是相交在一個點才足以產生剪力
    但差別在於2.35的胎高會比1.95的高
    假設兩條胎一樣是120tpi無補強胎壁,50psi氣壓
    豚跳失手撞到邊角時產生100kgf的下壓力
    2.35的胎高比1.95的來的高
    自然就可以避免輪圈和障礙物橫切面直接撞擊而造成的蛇咬
    所以蛇咬的機會自然低
    同理可證
    1.95若胎壓打高也同樣可以避免蛇咬的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BMX輪胎多半設計到可以承受100psi的高壓
    因為BMX先天多半無法使用寬胎….用寬胎對於動作的阻力也頗大
    自然而然會產生這樣的設計

    至於輪胎大等於氣室大
    氣壓上升較慢這點
    容易造成蛇咬的樓梯角等等所產生的壓縮量
    相較於大多數登山車內胎的總容積來說能產生的氣壓上升是微乎其微
    所以幾乎是沒影響
    氣壓設定得當、選用胎壁較厚的外胎和邊緣較平的輪框
    這樣所產生的防蛇咬效果遠比26或29之間的差距來的大

  7. 再來是角度的部份
    其實騎乘姿勢、把高等等的問題
    要解決是再簡單不過了
    就算前叉的crown to axle會比傳統的略高30mm
    這時只要在設計車架時把BB再拉高30mm整體騎乘角度就和傳統26吋相同
    (可以參考Castle Bravo 29 prototype的做法)
    BB拉高導致中管變短的問題則是可以用加高延伸+補強的中管來解決
    車架的stand over也不會有任何改變
    唯一的改變就是會多出大約50~100g的無謂重量
    但這50g~100g對大多數的登山車架的設計來說其實算是無傷大雅
    toe overlap…也就是撞腳的問題也很好解決
    只要適度的降低頭管角度同時縮短RC長度
    再加上稍微拉直的中管角+上管略為加長
    就可以在維持一樣的靈活度、同樣的實際上管長的前提下避免撞腳的情形
    身高再矮都不是問題

    不過問題來了
    29對於上坡本來就不是強項
    過多的重量和過大的轉動慣性對XC環境裡不平均的上坡坡度本來就不利
    所以大多數29車架在設計時寧願稍微降低BB的高度維持穩定性
    而不會刻意的去追求和26一樣的騎乘角度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證明為何29吋的胎多半為2.1起跳而不像26吋這麼多1.9級距的細XC胎)
    一個蘿蔔一個坑
    29為什麼會出現在市場上而且普及率越來越高不是沒有它的道理
    以純XC賽來說可以用以下做為分野
    上坡很陡很難、下坡很簡單:26
    上下坡難度相當:29
    下坡比上坡難度高:26雙避
    29的出現算是補足了再26吋單避和雙避之間的空窗
    等於是取代了原本NRS的地位
    然後29雙避也剛好補足了26雙避XC和AM之間的空窗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當然不希望出這麼多東西來拐消費者的錢
    但從廠商的角度來說….不出這些東西就又少一個新東西可以玩了
    何況還是一個消費者接受度不低的新東西
    自然就會越來越多人做然後越來越普及

    至於等效跨越性的問題…
    阿寬大可以試試替自己的車換上相同胎寬的前後24吋輪組試試
    24和26之間的差異和26和29之間的差異比其實是差不多
    (甚至24和26之間的差異比還更小一點,約8~9%不像26和29之間的十幾趴)
    試過就知道這樣的差別到底明不明顯了….

  8. To ts080,

    toe overlap忘記講到一個,29前叉都會加大offset去把輪軸外推一點。

    如果以純XC賽來說,如紅瓦厝,我覺得26還是比較佔優勢,畢竟輪子輕,要再加速都容易,XC賽的避震要求也不會那麼高。

    這樣討論下來,我倒是覺得DH反而適合29er去發展,輪組慣性、車頭高、toe overlap的問題都自然會解決,DH也更需要地形跨越性,
    唯一要解決的問題剩下輪組強度跟對應前叉了。

    To Leon,

    那篇也有朋友貼給我看過,文章下面的網友回覆其實就談到蠻多他測試的盲點了,不過也是值得大家參考。

  9. 單純就輪徑大小的差異來觀察,在相同施力條件下:
    驅動輪輪徑越大,所得到的扭力輸出會值越小,所以29er起步(跑)會慢於26er是必然的…不過當達到一定車速,輪徑的慣性出來後,大輪徑不管在速度或省力(功率)上都會有優於小輪徑的表現。
    但是轉向輪的輪徑則是越小越靈活,尤其是在高速時,會因輪徑的慣性增加而不利於轉向操控…也因為輪徑大小各有優缺,於是之前更有廠商提出 96er的搭配了…

  10. 後面那段,漏掉幾個字,補充一下 ^^”
    但是轉向輪的輪徑則是越小越靈活,尤其是「大輪徑」*在高速時,會因輪徑的慣性增加而不利於轉向操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